第一百六十九章 想通_大宋世祖
笔趣阁 > 大宋世祖 > 第一百六十九章 想通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一百六十九章 想通

  赵似离去后,章惇坐在书房里久久不能平复。

  章授端上一碗茶,轻声道:“大人,茶冷了,儿子给你换了一碗热茶。”

  章惇猛地被打断思绪,三角眼转过来,就像雄鹰看到了猎物一般,吓得章授手一抖,差点把茶杯掉到地上去了。

  看到是自己儿子,章惇把目光一收,显得无比地疲惫。

  “三郎,”

  “大人,儿子在这里。”

  “好好用心,要多听多学,争取跟上官家的脚步。”

  “大人,儿子不是很懂你的意思。”

  “三郎,我们都老了,跟不上官家的脚步,能做的就是帮他稳住局面,缓缓过渡。”

  “大人,过渡?过渡到哪里?”

  “过渡到按照官家施政理念培养出来的人才,开始接管朝政为止。”

  章授有些明白,可还是有些不明白。

  章惇懒得管他的思绪波动,只顾着继续往下说,“章佃、章依、章仿他们还在治经义?”

  他问的都是几位孙辈,正在进学,准备延续章家的辉煌。

  “不要再治经义,够了。老夫腆着脸,请几位翰林院和成均学堂的教授来,给他们开开窍。”

  章惇突如其来的一句话,吓得章授一个激灵。

  “大人,官家不科试取进士了?”

  “科试?当然要继续,做官的还是得从读书人里选取。只是考什么,就不好说了,肯定会大改。进士,可能还会再取,但是官员还会不会从中择取,不好说。”

  “大人,”章授急了,“这科试之法,可是祖宗之法,怎么能轻废?”

  “三郎啊,你也是读过史书的人,科试从隋唐才开始有,本朝只是沿袭而已。从太祖皇帝开始,科试一直在改动,或大或小而已。怎么,到官家手里,不准改了?”

  章授哑口无言。

  章惇默然一会,突然笑了,“‘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,第一步就是统一思想,然后官员就是决定的因素。’老夫终于可以确定,龙泉山人是谁了?”

  “龙泉山人?经常在《半月杂谈》和《东京时报》等报刊上发表时政文章,引起巨大议论。有众多反对者,也有许多拥趸的龙泉山人?大人,他到底是谁?”

  “就是官家!”

  章授仿佛被雷电集中了五脏六腑,内焦外嫩。

  “三郎,以后你们要多读这两份报刊,仔细研读。尤其是龙泉山人的文章,一个字一个字地用心琢磨。”

  章惇切切叮嘱道。

  在回宫的路上,赵似思绪非常活跃,他把心中一个很大的疑惑终于想明白了,忍不住跟李芳和于化田倾述。

  “朕观父皇和皇兄,还有仁庙先帝的朝中党争,最大的问题就是各持己见,却没有评判标准。应该做裁判的诸位先帝,也是摇摆不定。”

  “朕苦思冥想,想出了以律法为标准,先定下评判标准,再确定评判手段—以数据和事实为准绳。这样就能避免拿着义理做标准,公说公有理,母说母有理。但是朕知道,再客观,只要是人在斗,都免不了构陷、诬陷等手段。”

  赵似一脸苦笑着,自顾自说着,两边繁华的景象,根本看不到。

  “准绳和标准是死的,人却是活的。那些宦海浮沉多年的家伙,一个个都是人精,肯定会找到漏洞。这党争,此后还是避免不了。只是朕该如何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,不要耽误了治理政务?”

  赵似喃喃地说着,李芳和于化田都安静地听着。韩甲先在稍远一点的地方,警惕地盯着身边走过的每一个人。

  “所以最好还是要统一思想。可是在此之前,必须要搞清楚新旧两党为何争得如此惨烈?此前朕一直没有想清楚,刚才与章公讨论刘安世,谈到傲慢这个词时,一下子都想通了。”

  “我朝百年对文官优待,让这些文人儒生们养成了傲慢之心。没错,他们确实都心怀天下,忧国忧民,都是想改变这个国家的有志之士。但是傲慢蒙蔽了他们的心和眼,傲慢让他们以自己为中心,坚持自己所学的才是真理。”

  “最关键的是,傲慢让他们固守陈见,不思变革,只见到眼皮底下的四书五经,见不得其它的任何东西。纳百川才能成海,固步自封,就是死水,会发臭的。”

  说到这里,赵似下定了决心,“那就好好打掉他们的傲慢,让他们知道,这世上的真理,不拘于四书五经这么一点点!”

  想到这里,赵似觉得脑海一片通明。

  他抬起头,看到身边的开封城,大街小巷已经灯火通明。人流如织,欢声笑语。有丝弦歌声幽幽地从远处的楼阁里飘了出来。

  “小雨湿黄昏。重午佳辰独掩门。巢燕引雏浑去尽,销魂..殷勤,恰似当时枕上闻。”

  歌声缠绵哀婉,这是一曲写端午的词,深婉含蓄,弥漫着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寂寞。现时的文人,尤其是这开封城里文人墨客,醉生梦死,偏偏喜欢这种哀苦的词作。

  “这是谁写的词?”

  “官家,请稍等,小的去问问。”于化田连忙答道。

  过了一会,于化田回来禀告道:“回官家的话,是李之仪李端叔的《南乡子.端午》。”

  “李之仪?”赵似觉得这名字很耳熟。

  “官家,李之仪是大苏先生门人。元符元年,他监内香药库。后来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大苏公幕僚,不可以任京官,于是被停职。大苏先生被召回京后,他被复职了。新制后,内香药库划归了内侍省,李之仪如何安置,小的还不得而知。”

  那就是还没有安置呗。估计他这会跟老师大苏先生天天吟诗作对,没有心思做官了。

  想起来了,李之仪就是做“我住长江头,君住长江尾。日日思君不见君,共饮长江水。”的那一位。

  自己读这首词时,看过此词的创作故事。

  据说李之仪在宋徽宗继位几年后,受元祐旧党牵连被贬到太平州。

  祸不单行,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。接着,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。事业受到沉重打击,家人连遭不幸,李之仪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。

  这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奇女子出现了,就是当地绝色歌伎杨姝。两人一见钟情,相依为命。

  一年秋天,李之仪携杨姝来到长江边,面对知冷知热的红颜知己,面对滚滚东逝奔流不息的江水,心中涌起万般柔情,便写下了这首《卜算子》。

  现在换了自己做官家,他只要自己不作死,肯定不会再受牵连。那么还有机会写出这首流传千古的词来吗?

  不能给后世留遗憾啊,自己给补上?

  先记下,找到合适的机会再发表吧。反正现在不行,自己连长江都没去过,写出来没人信啊。

  赵似想通了大疑问,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,已经有闲心投入到“文学创作”中。

  李芳和于化田看到官家心情变好了,也跟着很高兴,三人还兴致勃勃逛了一趟袄庙附近的夜市,买了些小玩意和吃食,这才意犹未尽地回宫。

  刚到崇政殿,梁师成在殿门迎着赵似,禀告道:“官家,秘书省机要局送来紧急军报,是定边军送来的。”

  赵似脸色变得严肃,快步向东偏殿里走去。

  坐在书桌前,拿起军报,赵似一目十行,先看了大概,然后又重复细细看了一回。

  放下军报,赵似站起身,背着手,缓缓走出偏殿门口,站在廊道上,看着西边。目光似乎穿透了重重夜色,看到了凉州。

  看到赵似默然无语,梁师成轻声地说道:“枢密院那边问,要不要给定西军去一份军令?”

  “不用了。定边军的军报,已经通报给定西军。现在那边的军情不明,我们不能胡乱下令,就看刘法了。”

  第一百六十九章想通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u9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u9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