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十九 章_教科书中的朕
笔趣阁 > 教科书中的朕 > 第 十九 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 十九 章

  您现在阅读的是由精品提供的—《》第十九章

  苏徽按照嘉禾的命令离开了紫禁城,来到了宫墙之外的世界。

  作为一名历史研究者,他现在其实很想四处逛一逛,仔细看看夏朝年间的市井风貌。不过嘉禾安排的事情比较紧急,他想了想还是没有四处流连浪费时间。

  嘉禾作为公主,是没有权力直接指挥锦衣卫的。可现在的锦衣卫统领是杜皇后的人,因此他们就算不听从嘉禾的命令,也好歹会给宁康公主一些面子,更别说此时杜家正陷入危难,皇后能否平安,这关系到他们的荣华富贵。

  “公主让我等审问那说书之人,是怀疑那人乃是旁人派来陷害杜小公子的?”有锦衣卫听完苏徽的话之后问道。

  “只是怀疑,还未确定。”苏徽回答:“所以公主才命我来取证。如果这真是一场针对杜家和皇后娘娘的阴谋,就得将这事告知皇上。”

  “这好办。”锦衣卫回答:“审问犯人这样的事情,我辈向来擅长得很。云乔公公只管将这事交给我们,不出半天,就能得到让公主殿下满意的结果。”

  苏徽猜到了这些人要做什么。锦衣卫善于审讯,他们手段多样,就算未必是严刑逼供,但也肯定好不到哪去。

  想到这里苏徽皱了下眉。

  倒不是说,他忽然圣父心态发作,觉得用严苛的手段去审问一个还有伤在身的平民残忍——他此刻考虑的是,这些锦衣卫站在皇后的立场上,一定希望得到的供词是对皇后有利的。那么他们必然会在审讯之时不择手段,如果最后得出来的结果仍然不如他们的意,那么这些人会做出什么颠倒黑白的事情也不一定。

  这个年代的人并没有多少法治观念,为皇家做事,也并不追求所谓的公平与真相——但这是苏徽所不希望的。他一个历史研究者,来到这个时代为的就是历史真相,这件事情的走向他当然会尽量的维持原有的发展情况,但对历史的真相,他的态度是严肃而端正的。

  “诸位在对那人动刑之前,先让我去和他说几句话。”苏徽说道:“几句就够了,不会耽误太久。”

  几个锦衣卫面面相觑迟疑了一会,想起苏徽虽无高品阶,但似乎是宁康公主的心腹,于是也就同意了。

  锦衣卫将那说书人带去了京城中算是顶好的医馆之中治伤,因为知道这人的性命关系到杜家的荣辱,所以刻意安排了不少人手在这看着,生怕这人死了,杜榛无法脱罪。

  苏徽到了那里后,请求守在门外的锦衣卫暂时撤退——这些人严严实实的堵在门口,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压迫,而他暂时并不打算利用压迫来逼问说书人。

  房间内采光良好,漂浮着淡淡的药味,有纱幕垂下,隔绝了伤者,一名换药的童子才给说书人清理完伤口,捧着药掀起帘子走出。

  苏徽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政治史,但他也看过科技史方面的论文,知道夏朝初年时的医药水平已经到了相当发达的地步。根据流传后世的文献资料和图画显示,夏时的人十分注重医疗卫生状况,如果不是这回他时间紧迫,他一定要将这间屋子上上下下都好好研究一遍。

  苏徽出宫时为了不惹人注意,没有穿上宦官衣裳,因此药童在见到苏徽时因为不知道这是宫内的人,笑着问他,“先生来是来问诊么?那先生可走错地方了,大夫在大堂之上呢。”

  “不。”苏徽微笑:“我是来探望这里的病人的。”

  药童并不知道他刚刚照顾过的人是什么身份,但从这些天日日看着锦衣卫守在门前,他也猜到了病人身份不凡,而探望这位病人的苏徽想来也不是一般人。

  意识到这点之后,药童的步子变得踉踉跄跄,盆中的水都洒了不少。苏徽好笑又无奈的摇头,掀起帘子走了进去。

  让他意外的是,帘帐后那个躺在病床上的中年人竟是一副怡然自得的姿态。这些天他所历经的那些事,于旁人而言,那是惊涛骇浪,对于他来说,却仿佛只是生命之中不甚重要的和风细雨。

  苏徽走进来时,他正躺在榻上轻哼着小曲,从酒楼上被抛下去的时候,他断了双腿,肋骨折裂,方才药童才给他来换过药,空气中尚弥漫着淡淡的血腥味,在没有任何止痛药的情况下,他还能在处理完伤口之后保持住平静,这实属难得。

  苏徽的脚步声惊动到了他,他睁开眼睛看了眼苏徽,好奇的问道:“这位小友是——”

  苏徽的模样、气质和打扮都看起来像极了这个时代风雅的文士,这点与屋外的锦衣卫迥然不同,因此饶是阅历丰富的说书人,一时间也无法判断他的身份了。

  苏徽搬了张倚在在他身边坐下,姿态平易近人,“我是宁康公主的人。”苏徽开门见山,“就是那个救了你的宁康公主。”

  说书人恍然大悟,“哦,就是那个将我关在这里不许我出去的宁康公主?”

  “公主就算不将你关在这,你也去不了哪里。”苏徽平心静气的回答他。

  说书人笑了笑,不置可否。

  “你叫什么?”

  “鄙人张誊光,字朝星,号云霭居士。”这人大大方方的回答。

  苏徽愣住,有种恨不得当场穿回二十三世纪把自己曾经的硕导抓过来的冲动——他读硕士时的导师是研究夏朝文学史的,而张誊光正是夏朝,乃至于后世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人物。

  他是当之无愧的艺术人,是民间创造的领军者,是宋明之后伟大的小说家,后世无论是学文学的,还是学文学史的,都绕不开这样一位大人物,研究张誊光甚至还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派。苏徽的硕导为了张誊光呕心沥血了一辈子,也靠着张誊光拿了在学术界拿下了不少的荣誉,若是让那位老人家见到了活生生的张誊光……她怕不是会血压飙升然而直接升天。

  苏徽还好,他脸上的表情都没有多少变化。来到夏朝这么久了,他什么风云人物没见过,想当初他见到自己的研究对象周嘉禾,也不过是激动地三个晚上没睡着而已。他稍微有些惊讶自己的运气,或者说嘉禾的运气,随随便便救个人,那人便是未来的文豪。

  张誊光成名很晚,他早年屡次科举落第,又经历了丧妻之痛,最后索性离家出走,四海云游。他读圣贤书的本事的确不行,写诗作词的水平也不过尔尔,唯一让人惊艳的是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强大的叙事能力。这样的人天生就该去写小说,尤其是长篇小说。

  在张誊光之后,小说题材迅速发展完善,长篇类型流行开来,并且在社会上形成了风气。反应市民喜怒哀乐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一种开放的风气,促进了思想的解放,从而为——咳,打住,现在不是写论文的时候。

  苏徽定下神来,仔仔细细的打量着这个两鬓已有白发,衣着稍显寒酸的男人。在张誊光这个年代可没有正儿八经的文手,更谈不上稳定高额的稿费。他从江南流浪到京城,一路上需要吃饭睡觉穿衣,来钱来的最快的,大概就是在酒楼茶馆当说书先生了——这点后世史学家早已确定。

  张誊光临场编故事的能力极强,说书从来不说别人说过的故事,往往都是自己编,自己说,唯一不好的一点是,他不爱自己记,因此他早年有不少的佳作,恐怕就这样流失在了历史之中。

  到了张誊光晚年——那时夏国三代而亡,他历经风霜之后,更是将身边的手稿一把火烧了个干干净净,然后自尽在了惠敏帝的端陵前。

  到了二十三世纪,他留存下来的遗作,完整的不过三四部而已,算是文学史上的一大遗憾。

  “那日你在酒楼之中,说的是怎样一个故事?”

  “没什么,就只是一对平平无奇的青梅竹马的故事。”张誊光轻笑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u9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u9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